心身醫學與精神科的差異

二十世紀初,德國的精神科,都是治療一些很嚴重的病人,那種必須要住院發病的病人。另一群更為常見的心身症病人,就跟一般人差不多,表面上這看起來都很正常,但身體常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接著他們會去找內科醫師(因為他們覺得不是精神疾病),但內科醫師做完檢查後,會認為他們一切正常,但看起來很痛苦啊!後來佛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論,去解釋一個人生理沒有疾病,但卻會有一些疼痛、不舒服的狀況。

這種情形在憂鬱症也很常見,蠻多憂鬱症病患頭痛得不行,但進行憂鬱症治療後,頭痛也就好了,這就是心身症主要現象。所以德國就慢慢慢慢獨立出另一種學派。

精神科在納粹德國被污名化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非常歧視精神病患,所以鼓勵精神科醫師把嚴重的精神病人送去給黨衛隊,然後黨衛隊對他們做處的處置跟猶太人一樣,嚴重精神病人的下場,跟猶太人的下場一模一樣,導致在德國的文化裡,精神科的名聲不太好。於是,較為輕症的病患,就不太敢去看精神科了。

於是在1970年 西德(當時是東西德分立)政府就成立了心身科,而且每個大學的醫學生,除了學精神科外,還要學習心身醫學。因為德國人認為,精神科與心身科是兩個不同的科,因為他們背後的理念、哲學想法、對於疾病的態度都大相逕庭。

藍色憂鬱症、黑色憂鬱症與銹色憂鬱症

藍色憂鬱症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認識的憂鬱症,是指一個人碰到困境特別多時,心情出現沮喪、不愉快等狀況所導致的憂鬱,這個是最常見的憂鬱症,也是一般民眾最容易理解的憂鬱症。

至於黑色憂鬱症是醫師比較容易理解,就是生理、體質上加上心理狀態的憂鬱症,躁鬱症算是其中一種。這類黑色憂鬱症很容易反復發生,有可能需要進行許多生理治療,包括吃藥、電療等。

銹色憂鬱症是更複雜的憂鬱症,通常是因為人生中遇到多重創傷所致,有碰過的例子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她年輕的時候被性侵,加上家裡的問題,造成她覺得自己很糟糕,認為自己生不如死、是家庭的汙點,彷彿這個世界對她有著滿滿惡意,讓她對著個世界不抱持任何希望。這類型的病患,很難去告訴她這世界不是這樣,因為她的人生就是這麼苦、就是碰到這些糟糕的事,而且身為男性醫師,我也無法體會女生被性侵之後的那種心理反應,所以這類型的憂鬱症最難纏。

同理很困難,不能只以自己的立場去看待

在書本的序言有提到,我曾經想過,我要是跟這些人受一樣的苦,我覺得可能跟他們一樣痛苦、甚至比他們嚴重。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的機遇差異太大。

作為一個人,出生在哪個家庭,不是他們能選擇的,有些人出身好、際遇好,沒有這些問題;有些人出身不好,但是際遇好、遇到貴人,或是本身的韌性夠,所以順利度過黑暗幽谷。也有些人,連番的打擊讓他們陷入憂鬱狀態,但他們還願意到醫院就醫,尋找解決的方法。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會覺得:雖然他們很不幸,但他們無論在體質、心理素質其實沒有比較差。至少我認為沒有比我差,因為我是很容易緊張的個性、也容易失眠,也是比較容易憂鬱症的體質,但我很幸運,沒有陷入憂鬱狀態。

其實,所有人都有可能發生憂鬱症,所以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承接這些人的狀態。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