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來心身醫學科求診的病患都抱怨睡眠困難,仔細問診後經常發現患者其實罹患了焦慮症,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做個簡短的介紹。

焦慮:動物與人類最基本與正常的情緒

所有的溫血動物(哺乳類與鳥類),都有一個攸關生存的基本能力,就是會焦慮。草食動物經常成為獵物,它們的焦慮讓他們不容易被吃掉,但即使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肉食動物,也必須經常保持覺醒,以免他們到手的獵物被偷走,或者自己的幼雛被虎視眈眈的其他獵食動物攻擊。焦慮,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是我們免於滅亡不可或缺的。

壓力:客觀與主觀

焦慮,經常因為環境當中總是存在著壓力,例如:學生擔心考試不及格,上班族擔心無法滿足老闆被炒魷魚,老闆擔心入不敷出支票無法兌現….。這些都是客觀的,無法逃避的人生壓力。

另外一種壓力來自內在,也許跟外在環境無關的,那就是自己的個性。許多臨床的焦慮症患者,讓自己焦慮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與自我要求。這就是主觀的壓力。

主觀的焦慮,有時比現實客觀的焦慮更不容易處理。

異常的焦慮

當焦慮超過正常的水準,而且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將焦慮降低時,焦慮症就形成了。常見的焦慮症包括恐慌症、各種畏懼症與廣泛性焦慮症。

恐慌發作(panic attack)是很常見的症狀,通常是當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經驗到生理與心理上極度的驚嚇與恐慌的感受。恐慌發作通常來得快,緩解也很快,每次發作大多在兩三個小時內就會過去。

與恐慌發作相關的則是各種的「畏懼症」(phobias)與恐慌症(panic disorder)。恐慌症狀如果在數週或者數個月內多次發作,造成當事人時時刻刻的擔心再次發作,這就是典型的恐慌症。有些人害怕的程度太高,甚至不敢單獨出門,隨時要有熟人陪伴才能外出或單獨在家裡,這時候就符合「懼矌症」(agoraphobia)的診斷標準。

有些人對於人際互動特別敏感,除了熟人之外,不敢直視他人的目光,如果突然在公眾場合被點名要回答問題,會害怕到像是恐慌發作一樣,這樣的症狀如果影響日常生活,就可能符合「社交畏懼症」或者「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

另外,許多人會害怕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害怕昆蟲、害怕鳥類、害怕打雷、懼高、怕坐飛機、怕看到血等等,這些對於特定事物或情境的過度擔心,甚至努力加以逃避,就是所謂的「特定畏懼症」(specific phobias)。畏懼症患者與沒有病的個人之間的差別,不是對於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害怕,而是「逃避」的行為。     

除了這些與恐慌發作或者逃避行為相關的焦慮症外,還有一種常見的焦慮是所謂的廣泛型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簡寫為GAD)。罹患此症的人,隨時內心不安,害怕有什麼壞事會發生。因為經常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下,患者也有許多「自主神經失調」,造成身體的緊繃、肌肉痠痛、睡眠不佳,脾氣也會變得更差,經常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激怒。這種狀況持續過久,有時候會引發憂鬱症,甚至憂鬱與焦慮同時發作。

焦慮症狀與想像力

罹患焦慮症的病人最大的人格特徵經常是: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負責任,另外還有一個特色:豐富的想像力。最常見的焦慮就是所謂「預期性的焦慮」,事情還沒有發生,就往最壞的方向想像,例如:考試一定出那些自己最不熟悉的課本內容,或者我若告訴老闆自己壓力大,他一定認定自己太懶惰了。

完美主義者有種「災難化思考」的認知模式,當事情無法像計畫那般完美的進行時,就覺得整件事都搞砸了,是個大災難。這樣固著的思想模式,讓焦慮症病人天天處於事情都沒有做好的焦慮感中,交感神經亢奮,無法放鬆,如此又降低做事情的功能,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最後成為焦慮感的俘虜,無法脫身。

焦慮與親密關係

作者多年來的臨床經驗,發現許多患者的焦慮可能與親密關係的受挫有關。有位中年女士不規則的看診,每次都要求抗焦慮的藥物,問她婚姻的狀況,才發現她與先生已經同床異夢多年,雙方都沒有出軌,但是溝通困難,經常吵架,後來吵累了就變成冷戰,原本的情侶變成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但是想到離婚又有許多困難,就這樣,僵化的伴侶關係不但無法讓職場上的壓力減少,反而成為焦慮的來源。

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也可能與焦慮有關聯,過度嚴厲的父母或者無法與孩子談心的父母,對於敏感的孩子就可能造成焦慮反應。過度寵溺子女的父母,面對有狀況且敏感固執的小孩,也經常出現焦慮症狀。

處理焦慮的建議

  1. 減少客觀的壓力:許多人有所謂的「助人症候群」(helper syndrome),答應做太多的事情,讓自己承擔過多的壓力,有時候適度的說不,可以讓自已減少真實的壓力。
  2. 主觀壓力的減少:對自己過多的要求,過高的標準,都有形無形讓自己承受過多的壓力,而引起壓力,若是有此自覺,而且能夠改變就好,否則就需要治療了。
  3. 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伸展筋骨,強化心肺功能,也有減壓了效果,但若是因為求好心切,不懂得休息,可能適得其反。在運動與放鬆間求取平衡,是減少焦慮的不二法門。
  4. 正當的嗜好:大學時代曾有師長勸我們要培養至少一兩樣自己可以全心投入的嗜好,例如:音樂欣賞、旅遊、園藝等。把這些嗜好當成某種專業來經營,經常可以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下,轉移注意力。好好地培養一兩樣興趣,是生活中重要的調劑與減壓良方。
  5. 靈性的追求:這與前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認為音樂、繪畫、親近大自然其實也是靈性的活動,當然,若是有正信的宗教信仰,心靈有個寄託,在人生茫茫苦海當中,有個可以祈禱的對象,也對於減壓有實際的效果。
  6. 藥物治療: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許多有效減少焦慮的藥物,若真的上述的方法都使用過,效果不彰,藥物治療就有必要了。目前精神醫學界最推介治療焦慮的藥物是抗憂鬱劑,因為這類藥物可以改善腦部許多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又比較沒有成癮性,所以被列為首選用藥,只是這類藥物經常要一兩週以上的持續使用才能感受的真正的效果,在治療的初期可以佐以傳統的抗焦慮藥物,但因此類效果比較快的藥物,長期使用會有習慣性,且藥效會遞減,不建議長期使用。
  7. 心理治療:前面提到,許多的焦慮與個人認知模式或個性特質相關,透過不同的心理治療方式,例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正念減壓療法等,都可以有效改善焦慮症狀。除了個別治療,團體治療也有相當的療效。
  8. 伴侶與家庭治療:與親密關係有關的焦慮症,必要時需要接受這類的幫助,以改善夫妻或親子間不良的溝通模式。

結語

焦慮是正常且必要的情緒,但是因為體質、個性、外在的生活壓力與親密關係等因素,讓一些人罹患了各種焦慮症。透過自我反省與專業人員的介入,或者藥物的協助,大多數患者都可以重拾健康輕鬆的人生。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