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的病因學(1)
- 生物學致病機轉
很多的研究顯示,厭食症可能有家族遺傳性,但是其致病的基因則尚未被確定。因為厭食症是盛行率相對低的疾病,而且發病後病人經常處於營養不足的生理狀態下,許多厭食症患者的腦部生理異常到底是發病前就存在,或者因為體重過輕所導致,在研究上有許多困難。最新的文獻回顧(Zipfel 2015)總結許多生物影像學與腦部生物化學的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設:有些童年的氣質與人格特徵,構成了厭食症的神經生物學的危險因子,也許過度節制的飲食可能讓患者減少這些生物因子所造成的負面情緒。目前已知的研究都指向壓力、害怕與焦慮等情緒,以及後來演變成的強迫性、習慣性行為,會讓厭食症慢性化,而不容易治癒。
重點是,如果不及早介入處理,厭食症很可能慢性化,有的甚至成為終身的困擾。從生物學角度看來,厭食症仍然是個很大的謎題。
- 心理與人格特質
一篇發表在著名精神科期刊的研究(Fairburn 1999),點出病前就存在的完美主義與負面的自我評價是很重要的危險因子。
在此要深入介紹「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這個觀念,因為不只在厭食症,這種人格特徵普遍存在於暴食症、憂鬱症與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的患者。所謂的完美主義則是自我要求,過度嚴苛到病態的程度。當事人自我要求標準過高,並且經常覺得自己都沒有把事情做好做對,即使客觀上別人都覺得當事人已經很完美了,但是他(她)就是不滿意,經常把別人真誠的讚美當成客套話,場面話,只是在安慰自己而已。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個人,經常內心充斥著負面的自我評價,有些人因此發展出經常自責的憂鬱症狀,或者不斷擔心的焦慮症狀,有厭食症危險因子的人,則開始透過節食,積極控制體重來設法減少這種負面感受,不幸的這種努力在初期也許有用,但一旦超出某種生理的底線後,就變成一種陷阱,當事人再也無法正常的飲食,厭食症也就成形了。
對情緒與身體感受的遲鈍,則是厭食症患者的另一個特徵,他們通常除了能夠壓抑正常人無法壓抑的食慾以外,也病態的壓抑了很多正常人常見的情緒,例如:憤怒。有趣的是,當事人若體重順利回升到某種程度,這種不會憤怒的現象通常就會改變。也許過低的體重讓患者整個感覺情緒系統都生病了吧。
另外有一個矛盾的狀況,那就因為體重過輕所造成的「虛榮感」。當整個年輕族群,特別是少女,都以苗條的身材為美的標準時,厭食症患者的清瘦外觀經常成為正常女性欣羨的對象。之所有稱呼這種感受是矛盾的虛榮,就是因為患者一方面覺得體重過輕是一種榮耀,但因為當事人對自己極度的缺乏自信,特別是人際關係上缺乏歸屬感(經常不參加聚餐),她(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則是空虛與孤獨的。